鎘是什么樣的物質?
鎘是自然界天然存在于地殼中的一種重金屬,銀白色有光澤,質軟,耐磨,有韌性和延展性,易燃且有刺激性。其沸點為765~767℃,熔點為320.9℃,易溶于氫氧化銨、硝酸和熱硫酸,難溶于硫酸和鹽酸,不溶于水。鎘是煉鋅業的副產品,主要應用于冶金、塑料、電子等工業生產和加工領域。
鎘污染是怎樣造成的?
鎘是一種環境污染物,環境中的鎘主要來源于地殼和工業污染。世界衛生組織將鎘列為重點研究的食品污染物,國際癌癥研究機構(IARC)將鎘歸類為人類致癌物,美國毒物和疾病登記署(ATSDR)將鎘列為第7位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,我國也是將鎘列為實施排放總量控制的重點監控指標之一。
工業生產中,鎘通常通過廢水、廢氣排入環境中,含鎘工業廢氣擴散并自然沉降,蓄積于工廠周圍的土壤中,鉛鋅礦的選礦廢水和有關工業(電鍍、堿性電池等)廢水排入地面水或滲入地下水,污染水源和土壤,再通過灌溉、種植等途徑污染農作物。
大米中鎘限量標準是多少?
我國《食品中污染物限量》(GB2762~2012)規定大米中鎘限量標準是0.2mg/kg,這與歐盟的標準是一致的;而日本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(CAC)規定大米中鎘限量標準是0.4mg/kg。相比之下,我國標準更嚴格一些。
鎘污染對人體健康有何危害?
鎘可通過食物、水、空氣、吸煙等途徑經由消化道和呼吸道進入人體。通過消化道攝入鎘的吸收率約為5%。膳食是人體攝取鎘的最主要途徑,其中,大米是非職業人群膳食鎘暴露的最主要來源。進入體內的鎘經血液循環,主要分布和蓄積在肝、腎等臟器。肝臟內鎘含量隨著時間延長遞減,而腎臟鎘含量卻逐漸增加,約占全身鎘總量1/3。
急性中毒:
急性經口中毒主要表現為急性胃腸炎,可引起胃腸道黏膜脫落和壞死。用鍍鎘器調制或貯存酸性食物或飲料,食入后可引起急性中毒癥狀,有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大汗、虛脫,甚至抽搐、休克。
急性吸入時主要損害呼吸系統,出現化學性支氣管炎、肺炎和肺水腫。
慢性中毒:
當環境受到鎘污染后,鎘可在生物體內富集,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引起慢性中毒。
鎘的生物半衰期為10~30年,且生物富集作用顯著,即使停止接觸,大部分既往蓄積的鎘仍繼續停留在人體內。
長期大量攝入鎘,則表現為慢性鎘中毒,主要危害是腎臟和骨骼。腎臟是鎘最重要的蓄積部位和靶器官,鎘會在腎臟中累積,早期毒性主要在腎臟近曲小管,嚴重的可導致腎衰竭;對骨骼的影響則是骨軟化和骨質疏松。
鎘的風險究竟有多大?
2011年FAO/WHO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(JECFA)第73次會議對鎘的暫定每月耐受攝入量(PTMI)為25微克/公斤體重,這個安全標準主要基于長期攝入鎘引起腎功能損害風險建立的。它的含義是,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,一生中每月總鎘攝入量不超過1500微克,便可認為是安全的。那么每天吃多少大米是安全的,要視乎大米中鎘的含量和大米食用量而定。
比如說,如果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,每天吃400克(8兩)鎘含量為每公斤0.15毫克的大米(這樣的大米是合格的),但實際每月鎘攝入量為30微克/公斤體重,已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PTMI;然而,如果每天只吃150克(3兩)含量為每公斤0.3毫克的(雖然鎘含量超標了),但是每月鎘攝入量為22.5微克/公斤體重,也還沒有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PTMI。
所以,就算大米中鎘超標了,如果不是長期吃得很多,則很可能不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安全規定;反之,長期吃得很多,就會超出安全標準,而且,吃得越多,健康的風險也就越大。
如何預防應對?
政府部門當務之急是在監測基礎上及時公布不合格大米信息,并嚴格對不合格產品的處理;在查清污染源的基礎上,重點做好高鎘污染區大米的管理;對已查清的重點污染農田,開展源頭控制。
對社會大眾,提倡膳食多樣化,尤其是以大米為主食的南方居民,適當增加主食品種以分擔部分風險;另外,保證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均衡攝入,降低人體因缺鈣、缺鐵、維生素D缺乏等營養不良狀況對鎘過量攝入的敏感性,減少重金屬鎘過量攝入對人體健康的危害。
針對可疑鎘大米也可以運用專業的檢測儀器進行檢控和篩選。冠宇儀器GY-DS1002重金屬多功能檢測儀能夠快速檢測重金屬砷,重金屬鎘,重金屬鉻,重金屬汞,重金屬鉛等。定量快速準確檢測重金屬鎘含量。
http://www.www.yygrwhg.com/products-zh-270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