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月3日,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舉行。2019年,網絡上曾熱議“辣條”的食品安全、生產標準等相關問題,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譚斌回應表示,目前“辣條”已納入“方便食品(調味面制品)”的類別,允許使用的甜味劑已由原來的7種減少到3種;防腐劑由原來的6種減少到現在不使用;色素已將原來的合成色素全部改用天然色素。
對“辣條”類食品統一分類為“方便食品(調味面制品)”
2019年12月10日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《關于加強調味面制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》(下稱《公告》),明確表示,對“辣條”類食品統一分類為“方便食品(調味面制品)”。
《公告》中明確指出生產企業要按照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》(GB 2760)的相關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,不得超范圍、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。
此外,《公告》還指出,生產企業要嚴格按照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》(GB 14881)等要求,加強生產過程衛生管理,保持廠房及設備設施清潔,嚴格從業人員健康管理,嚴防生物、化學、物理污染。
這意味著,調味面制品(包括俗稱的“辣條”類食品)在食品添加劑使用及企業生產衛生方面的質量安全監管等,均需遵守上述兩項標準。
譚斌在會上建議稱,在相關政府部門的指導下,應盡快制定調味面制品行業統一的產品質量標準。
“辣條”不能再使用防腐劑
南都記者了解到,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調味面制品(征求意見稿)》(下稱《征求意見稿》)中也規定,調味面制品中食品添加劑使用“應符合前述GB2760標準中方便米面制品的規定”。
若征求意見稿最終頒布實施,則根據這一標準,山梨酸鉀和脫氫乙酸不在方便米面制品這一類食品的適用范圍,僅有的一個允許用于方便米面制品的防腐劑是乳酸鏈球菌素,但限定在濕方便面中使用。
這意味著, “辣條”類食品中不允許使用防腐劑。
此前調味面制品行業的安全隱患與執行標準的混亂有關
譚斌表示,“調味面制品行業此前的安全隱患與執行的標準混亂有很大關系”。
南都記者了解到,此前辣條類食品的歸類管理問題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。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顯示,多款辣條產品均被檢出含有不得使用的添加劑。其中,作為辣條龍頭企業的衛龍公司曾回應稱,按照生產地河南省的標準,其生產的產品完全合格。河南要求辣條食品參考糕點類、膨化食品類相關國家標準,湖北省要求辣條納入方便食品進行管理,當時一度引發辣條標準的“南北之爭”。

譚斌表示,此次發布的《公告》,明確了“辣條”的定義、生產許可的分類,使行業的發展從生產源頭上走上了正軌。今后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地方監管部門,都應該形成共識,嚴格參照《公告》規定執行。
“不能因此而否定整個行業”
盡管此前“3·15”曝光了少數不法商人無視生產規范與標準規定,無安全衛生的生產管理,超范圍、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問題,但譚斌認為,“不能因此而否定整個行業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公告》中明確表示生產企業要參照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相關要求,改進生產工藝,改善產品配方,制定食品企業標準,降低調味面制品中鹽、脂肪、糖含量,提升產品營養健康水平。
譚斌介紹,目前“辣條”行業在“三減”(減鹽、減油、減糖)方面,已經制定了相關目標,將在目前的基礎上降鹽30%、降油20%、降糖40%。行業內多數企業產品已向營養、健康的方向發展,且受到市場歡迎。
譚斌表示,未來,安全與健康是調味面制品發展的重點,這需要行業的持續創新。一方面在“三減”的問題上,需要通過進一步減鹽、降油的措施,使產品更符合消費者的健康需求;另外一方面,行業需要加大在產品設計、工藝革新、包裝升級等諸多方面的提升,確保產品品質與安全性。
食品安全檢測儀www.www.yygrwhg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