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款網紅核桃油因含“有害物質”緊急下架的事兒鬧得母嬰圈人心惶惶,買了這款產品的媽媽們到底該怎么辦?已經用了該產品的嬰兒們會不會有健康上的損害呢?今天我們就好好聊聊這件事兒。
事件的本質是代理商 被品牌方剝奪了代理資質
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事件:本月15日,一份網傳文件顯示,法國核桃油品牌“拉杜藍喬”的國內進口商對所有批次產品檢測,發現均存在“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(DEHP)”殘留,要求各渠道代理商從15日起緊急下架所有產品。16日,有媒體向該公司工作人員求證,對方證實網傳文件屬實,公司目前正在緊急調查中。
在母嬰圈,該品牌是個網紅,很多網絡大V、代購、微商和年輕媽媽們都曾推薦過。產品的價格也十分高昂,一小瓶動輒上百。所以,消息一出,網上媽媽們一片哀號、怒罵、自責、焦慮。媽媽們最不滿的是“精挑細選、研究了半天”就是想“給孩子最好的”,結果卻這樣,實在讓人接受不了。其實,本次事件的本質是國內的代理商被法國品牌方剝奪了代理資質。

我知道媽媽們最關心的是,產品到底有沒有問題,至于誰和誰打架,誰是誰非,不是重點。
嬰兒用得量少
基本不會導致不良反應
塑化劑廣泛存在于自然界,只要檢測方法足夠靈敏,幾乎所有的加工食品中都能檢出它。即使是“最好、最安全”的母乳也可以檢出塑化劑,因為人體可以從飲食、呼吸、皮膚接觸等多個渠道攝入塑化劑。
塑化劑最容易存在于含油脂的食品,所以該產品“檢出”塑化劑一點都不奇怪,各種食用油應該都是能檢出微量塑化劑的。
關鍵還是要看塑化劑有多少量,原衛生部551號文件規定了食品中三種典型塑化劑的臨時管理限值,包括DEHP、DINP和DBP。
這個值不是限量標準,不能作為執法依據,只能作為風險排查的線索。根據本次事件的數據披露,有產品的DEHP含量為1.17、1.86毫克/公斤。
聲明中可以看到,生產商認為該程度的殘留是無害的。我認為這說法很可能是對的,主要是嬰兒吃這個油的量太少。如果按國際上比較保守的“容許攝入量”來計算,每天每公斤體重能容許攝入0.02毫克,不會導致任何不良反應。
添加輔食的嬰幼兒按8公斤測算(6月齡),每天容許攝入0.16毫克。以看到的最高值(1.86)計算,相當于孩子每天吃85毫升油,顯然不可能,實際都是幾滴幾滴的用,因此風險是很小的。
當然,既然超了臨時管理值,就得回溯生產流程,看塑化劑是從哪里進來的,經銷商下架召回也沒毛病。
媽媽們如果選擇接著給孩子吃,科學道理上是沒問題的。如果不放心,自己吃或扔掉也可以。
比起網絡上的攻略
食品安全和營養知識更重要
如果塑化劑的問題是虛驚一場或小題大做,這個油真的就好嗎?對于媽媽們來說,到底什么才是“最好的”?最貴的就是最好嗎?有不少媽媽是做了很多“功課”,看了很多“測評”,聽了很多人的推薦才“千挑萬選”的它,難道錯了嗎?
總的來說,孕、產、嬰、童類產品是“智商稅”重災區,很多媽媽的“選擇”其實主要是儀式感和心理安慰。我花錢了,我努力了,我付出了,我能有什么錯?說得好像很有道理。
然而,很多媽媽對基本的食品安全、營養知識都不了解,就開始“看攻略”“做研究”,把營銷文案當成學習資料認真研究其實屬于用錯力。花冤枉錢都是小事,如果“以愛之名害孩子”就真的得不償失了。
那么,到底該相信誰,到底該從哪兒獲得靠譜的飲食信息?要么看靠譜的資料,要么問靠譜的人。靠譜的資料主要是學校教材、科學文獻,搜索引擎搜出的答案不一定靠譜。
如果覺得鉆研學術研究太難,可以找靠譜的人要答案。靠譜的人并不好識別,也沒有誰能保證永遠正確,但如果你能從2-3個專業人士那里獲得交叉驗證,出錯概率遠遠小于你自己“研究攻略”。
總之,希望家長們都能認真識別那些不靠譜的宣傳文案和營銷陷阱,畢竟,你們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啊!
食用油安全檢測儀www.www.yygrwhg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