腎臟喜歡什么食物?
2019年世界腎臟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目前全球患有腎臟疾病的人數達到8.5億,每年由慢性腎臟病(CKD)導致的死亡可達240萬人,是當前增長最快的第6大死亡病因。我國現在慢性腎病患者達1.3億多人,已經超過糖尿病患者,是癌癥患者的數十倍。
全球慢性腎病發病率不一,美國慢性腎病發病率為14%,沙特阿拉伯和比利時最高為24%;挪威和荷蘭發病率最低為5%。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牽頭的全國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,我國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為10.8%,這意味著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慢性腎臟病患者。
慢性腎臟病高發,但公眾對腎臟病的防治知識卻普遍缺乏。在被確診為腎臟病時,還有人感慨:“我平時身體很健康啊,為什么會得腎臟病?是腎虛還是吃錯了什么東西,還是腎臟上長了東西?”
健康素食有助保護腎臟
對于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,低蛋白、低磷飲食等營養療法對于病程有延緩作用,也是治療慢性腎病的主要手段之一。
“合理地減少一些物質的攝入,就可以較少產生新陳代謝的垃圾,減輕腎臟的工作壓力,殘余腎單位的超負荷狀態就會緩解,損毀速度自然就慢了。”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陳偉告訴《中國科學報》。
有人認為針對腎病患者的飲食建議同樣適用于健康人。對于健康人群來說,吃素真的有助于維持腎臟健康嗎?
《美國腎病學會臨床雜志》日前報道了約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一項研究,結果顯示,吃素也有講究,常吃富含淀粉和糖的素食反而可能會增加腎臟損傷的風險。
在這項研究中,研究人員分析了1.4萬多名成年人的飲食習慣和腎功能狀況,并對其中一半人開展了24年以上的追蹤調查,總計4343人在研究期間患上慢性腎病。結果顯示,與很少吃健康素食的人相比,堅持健康素食的人患腎病風險要低14%;與很少吃不健康素食的人相比,常吃不健康素食的人患腎病風險會高出11%。
健康與不健康素食如何劃分呢?文章中所指的健康素食飲食包括經常吃全谷物食品,蘋果、梨、橙子等水果,深色綠葉菜、西蘭花、四季豆等蔬菜,堅果、純天然花生醬等;而不健康素食飲食主要指常吃土豆等富含淀粉的食物,用喝果汁來代替吃水果,喝含糖飲料、吃糖、蛋糕和巧克力等。
根據研究結果,研究人員稱:少吃肉和不健康素食、多吃健康素食,可能有助保護腎臟,起到延緩腎功能下降和降低腎病風險的作用。
中國人怎么吃要具體分析
針對該研究結果,記者采訪了多位腎病及營養科專家。他們給出的共同意見是:該研究結果可供參考,但未必適用于中國人。
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營養科營養醫師竇攀、張鋒、李子芊對該研究論文做了認真分析。他們向《中國科學報》指出:“論文中的研究人群數目大,隨訪時間長,但是食物調查方法存在缺陷,分類方法也并不嚴謹,結果可供參考,但仍需進一步研究;對于國人的參考價值,一方面是人種存在差異,另一方面是中西方本身的飲食結構差距大,不能完全照搬結論,需要在我國人群中再進行研究。”
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臨床營養科醫師徐海娥認為,文章中劃分的健康與不健康素食標準值得商榷。她向《中國科學報》指出,目前一般認為土豆是保腎飲食的一種,建議用其來替代主食。“沒有不健康的自然食物,只有不健康的飲食模式和烹飪方式。”徐海娥指出,“對健康人來說,均衡飲食最重要。”
“茶和咖啡在我國也是健康食品,但是很多人攝入更多的可能是茶飲料和咖啡飲料,這就不健康了。另外,這個研究里的土豆指的是炸薯條、土豆泥等,高油鹽的烹飪方式會讓任何一種健康食物變得不健康。”竇攀指出。
西苑醫院腎病科主任余仁歡向《中國科學報》強調說:“少使用它、不要過勞,對于器官來說就是最好的保護。對于腎臟來說,高鹽會加重腎臟負荷。蛋白質吃多了對腎臟也不好,豆類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,但是吃多了也不行。好的食物是相對的,飲食最重要的還在于均衡。”
腎病患者飲食有明確要求
腎病患者的飲食有嚴格要求。竇攀介紹說,這些要求包括“低鹽,充足能量,低蛋白或適量蛋白攝入,適當調節電解質攝入水平”。具體可參考的指南或共識包括:“2005年的《慢性腎臟病蛋白營養治療共識》,2017年的《慢性腎臟病患者膳食指導》行業標準,以及尚未發布的2018《慢性腎臟病營養治療臨床實踐指南》。”
2017年發布的《慢性腎臟病患者膳食指導》對于平衡膳食、合理計劃餐次及能量和蛋白質分配、食物選擇等都有明確指導。其指出,慢性腎臟病患者應當限制米類、面類等植物蛋白質的攝入量,采用小麥淀粉(或其他淀粉)作為主食部分代替普通米類、面類,將適量的奶類、蛋類或各種肉類、大豆蛋白等優質蛋白質的食品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。可選用的食品包括馬鈴薯、白薯、藕、荸薺、澄粉、山藥、芋頭、南瓜、粉條、菱角粉等富含淀粉的食物替代普通主食,也可選用低磷、低鉀、低蛋白質的米類、面類食品替代普通主食。
陳偉指出,腎臟病人的營養狀況是影響生活質量、并發癥發生率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,但由于種種原因,腎臟病人營養不良發生率仍然很高(30%~60%)。對于腎病患者,他提醒說,首先需要及時檢查和評估營養狀況,并采取有效措施積極調整,然后需要盡量在限制蛋白質的攝入范圍內供給優質蛋白質,從而保證人體蛋白質代謝的需要,減少組織蛋白質的分解。